歐洲職場震撼教育:當「亞洲社畜」遇上「工作生活平衡」
從台灣來到歐洲工作已經超過半年,這段時間經歷了一連串的「震撼教育」,不僅僅是生活習慣的改變,更多的是職場文化上截然不同的衝擊。我將分享幾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觀察,這些體驗不僅讓我大開眼界,更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工作的「理所當然」。
「感謝」與「肯定」是職場日常,不再是奢侈品
在台灣,無論是台資企業還是外商公司,我總感覺似乎得做到極為出色,才能換來上司或同事的一句讚美。然而在歐洲,對員工的肯定更為直接,而且貫穿於日常工作中。
舉例來說,我們每週一的全體會議(all-hands)中,只要你將自己過去一週的努力與成果整理出來,對公司影響較大的貢獻,就能被 Director 在會議上公開表揚。這不僅是一種公開的肯定,也讓每位同事的努力都能被看見。此外,公司還設有各種獎勵機制(現金或非現金都有),讓同事之間能夠互相感謝,也讓主管能夠適時肯定團隊的努力。這種積極的正面回饋,讓工作氛圍更加融洽,也更能激勵大家。
下班時間就是私人時間,毫不妥協的界線感
剛到歐洲工作時,我最不習慣的一點,就是辦公室到了六點幾乎已經空無一人(有時甚至五點就人去樓空)!這與台灣職場的「責任制」文化形成鮮明對比。
這裡非常尊重彼此的下班時間,你不會在工作群組看到非必要的訊息,也不會在下班後收到 Email。他們習慣使用 Email 的「延遲發送」功能,確保訊息不會在非工作時間打擾到別人。這個文化來自於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:如果主管在下班後傳訊息給你,你到底該回還是不回?為了避免這種潛在的壓力與困擾,這裡的主管們通常不會在非工作時間聯繫員工。當然,還是會有少數人選擇留下,但多半是因為個人安排,例如利用辦公室健身房運動,或是在公司吃完晚餐再回家,而不是因為「必須加班」的壓力。
職場的高效節奏:短暫而專注
儘管有著嚴格的下班時間,但這並不意味著工作會被拖延。事實上,由於默認大家六點準時下班,白天的工作時間會被安排得非常緊湊。許多同事八點半、九點就到公司開始工作,甚至會縮短午餐時間,例如 30 分鐘內解決,或是利用會議間的空檔吃飯。
這點與台灣職場文化有明顯不同。在台灣,中午常常是團隊一起吃飯、聊天的時間,所以時間較難自由安排。此外,由於有些企業仍沿用「老闆沒走,我也不好意思走」的文化,下班時間未必真的代表工作結束,反而造成了許多低效的時間浪費。在歐洲,高效的利用工作時間,反而成為一種普遍的共識。
歐洲福利好稅金重,工作真的都「躺平」嗎?
來歐洲之前,我對當地的職場文化有一些既定印象,比如「XX國家的人工作很鬆散」。但實際情況卻不見得如此。我身邊許多同事都非常拼命,有些人每天早上很早就到公司,有些人即使六點後仍會繼續加班,把工作處理完畢再回家。當然,也有一些亞洲人特別重視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」。
其實,工作態度與努力程度,並不單純取決於「國籍」,而是與個人的職涯階段、目標、成長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。歐洲職場確實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但這不代表大家工作就「躺平」了。他們只是更懂得在工作時間內最大化效率,並在下班後將重心轉移到個人生活上。
總之,在歐洲工作這半年,不僅是一場職涯的轉變,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洗禮。這些衝擊讓我對工作、生活以及自我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。
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文化衝擊經驗呢?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!
留言
張貼留言